近日,一起发生在山姆会员店深圳分店的大额商品冒领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杨先生作为投诉人,向记者反映了其在山姆会员店购买茅台、五粮液等商品时,发生了550万元商品被他人冒领的情况。事件的发生不仅涉及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还暴露了山姆会员店内部管理上的一些漏洞。
根据杨先生的描述,他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自称山姆工作人员的张某。张某向杨先生推销了山姆的高端商品,并通过山姆会员店深圳龙岗店与其对接了大量商品采购。杨先生在张某的引导下,累计向山姆会员店的对公账户转账了651.36万元。尽管杨先生按协议支付了款项,却仅收到了一小部分商品,其余价值550万元的商品至今未能交付。
这一情况令杨先生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在追问过程中,张某告知他可以申请退款,并提供了退款申请表。杨先生的进一步查询揭露了令人震惊的事实——原本应由山姆管理的商品,竟然在没有经过杨先生确认的情况下,被他人以购物卡形式冒领。
在得知张某的身份后,杨先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张某早在2021年就已经离开了山姆公司。对此,山姆方面表示,张某已经离职,并且对于其离职后的行为概不负责。杨先生强调,在交易过程中,张某始终使用山姆公司的官方沟通渠道和账户,令他产生了误解,认为张某依然代表山姆公司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在山姆深圳地区分店进行采访时了解到,其他采购商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多位消费者表示,他们在与张某的沟通过程中,始终认为其为山姆的工作人员,并且在支付款项后,始终没有收到对应的商品。
在这一系列事件的曝光后,山姆方面回应称,已完成相关订单商品的交付,并表示该案件正在司法程序中,不便透露更多细节。尽管如此,山姆并未针对张某身份的管理漏洞或其离职后的处理提出任何解释。这一反应令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满,认为山姆在明知张某已离职的情况下,未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且没有及时切断其权限,导致后续的冒领事件发生。
杨先生及其他投诉人认为,山姆在其《大单购物协议》中约定,对授权人员身份不进行审核的条款,助长了这种冒领行为的发生。杨先生指出,山姆未能严格审查交易的工作人员身份,且未及时向消费者披露相关信息,导致他们遭遇了财产损失。
在法律层面,业内专家也对山姆的管理漏洞提出了质疑。北京市中友律师事务所的夏孙明律师指出,张某无论是否仍为山姆员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其行为已构成了“表见代理”的情况。任俣律师则认为,山姆在张某离职后未及时切断其权限,且没有公示张某离职的情况,造成了消费者的误解。法律上,山姆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对于山姆的管理漏洞,任俣律师进一步解释了《民法典》中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他指出,山姆在《大单购物协议》中免除对授权人员身份审核义务的条款,可能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此条款既减轻了企业的责任,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和义务,因此该条款在法律上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在此事件中,杨先生和其他受害消费者应如何维权,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应第一时间保留相关证据,采取多种方式维权。若协商无果,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甚至可以选择刑事途径追讨损失。
总体来看,山姆会员店在此次事件中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不应仅仅依赖于企业的承诺,更需要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的透明。山姆是否能够有效承担起责任,并且改善管理体系,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将是公众持续关注的焦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