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历史尘埃:大通天主堂钟楼的历史回望

大通天主堂钟楼,这座位于长龙山西瓜顶的古老建筑,已经成为铜陵大通景区中的一笔亮丽风景。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更承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西方文化东渐的时代潮流。那时,中华帝国的封闭大门被外来的列强推开,历史的印记永远留在了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西方文化的传入在天主教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宠光社,这个在抗战之前中国天主教的通讯机构,承担着为国内传播天主教新闻信息的重任。社长由中国天主教主教会议委员会的秘书长兼任,成立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天主教权威的传播平台。1937年第七期《安庆教务月刊》刊登了一篇关于大通新教堂落成的教务通讯,标题为安徽大通新教堂落成纪念

 

时隔八十八年,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重新阅读这篇不足二百字的通讯,许多曾经模糊的历史疑问得到了答案。通过这篇短小的通讯,许多历史的细节逐渐清晰,一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观念也因此得以纠正。大通天主堂的钟楼,成为了我们追溯历史的见证,贯穿其中的种种细节,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几年前,为了便于游客的参观,天主堂钟楼前立起了一块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碑文中写道:天主堂钟楼,公教会始建于1872年,创办人系西班牙神甫解佩义,创办单位为芜湖洋码头,神父为纪纳德,西班牙人。当时规模圣堂一幢,旁侧建有大钟楼,天主堂钟楼等建筑于1936818日全部建成竣工,经过几十年变迁,现存钟楼两层,高15米,西班牙风格。

这段碑文的叙述,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创办人解佩义,并非出资方,资金的来源并没有明确交代。根据铜陵郊区大通镇先锋网上的说法,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政府发行中华航空公路建设奖券。朱牧野,一个青阳人,在大通街购买了奖券,并意外中得了大奖。这笔巨额奖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惊喜,还有安全上的忧虑。身为天主教徒,朱牧野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所有奖金捐给教会。最终,这笔资金被用于大通和青阳天主教堂的扩建工作,钟楼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建设。

 

资料上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1931年有南京天主教会总部的存在。19464月,圣统制在中国天主教实施之前,天主教区管理依旧松散。安徽天主教区划分为芜湖代牧区、安庆代牧区和蚌埠代牧区,大通位于芜湖代牧区辖下。根据九二版《青阳县志》的记载,朱明安,这位青阳的教友,在上海中得了彩票的头等奖,并将其中15万元捐赠给了天主教会,用于扩建青阳的总教堂。

《青阳县志》与大通镇的说法存在些许差异,关于朱牧野与朱明安这两位捐赠者的身份,史实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可以确认的是,捐款者无论是朱牧野还是朱明安,都是以自己巨大的个人财富,为天主教在安徽的传播贡献了力量。

天主教堂不仅有名字,而且历史悠久。青阳的天主堂被称为玫瑰圣母院,而大通的天主堂则被命名为圣母堂。根据1937年《安庆教务月刊》宠光社的通讯,天主堂的建设始于1936818日,并于次年正式完成。

 

大通天主堂的钟楼,是这座教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的底座基石上刻有:建于中华民国廿五年八月十八日。这个日期标志着天主堂的建设开始,而并非竣工日期。根据历史文献,大通的天主堂于民国二十五年开始建设,并在民国二十六年正式完工。

天主堂的落成典礼在1937428日举行,盛大的仪式吸引了周边教区的神父们参与。除了教堂本身,神父住房和男学校的校舍也在同一天举行了落成典礼。这一事件不仅是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大通社会与宗教活动相结合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的参与,更是彰显了天主教在大通地区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重新回顾这篇当年尘封的通讯,许多历史的谜团得到了解答。无论是捐款者的身份、教堂的建设过程,还是大通教堂在当地的社会作用,都为我们今天的历史认知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段历史不仅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缩影,也是文化交融与历史变迁的见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23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