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电池安全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GB38031-2025),并宣布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此次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在安全性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新的技术要求和项目将有效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的使用安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较于此前的标准,本次修订针对电池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优化,特别是在电池的热事件、撞击、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等方面,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些变动表明,电动汽车电池不仅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还要在多种复杂情况下确保乘员的安全。
强化电池热事件报警与防护
在以往的标准中,对于电池热事件的预警要求主要集中在着火和爆炸前的五分钟报警,而新修订的标准则进一步提升了这一要求。电池在遭遇热事件时,不仅要避免起火和爆炸,还需在异常情况下及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提前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充分的反应时间,从而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
新的标准明确规定,电池产生的烟雾不得对车内乘员造成伤害,这一要求的加入,更是为车主的安全提供了额外保障。在面对电池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时,这一标准确保了即使在电池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车内人员也能够避免遭受毒烟的侵害。
增加电池抗撞击能力的
新国标特别引入了电池底部撞击,这一举措旨在增强电池在遭遇外力撞击时的安全性。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突发的事故,尤其是底部受到撞击时,电池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新标准要求电池底部具有较强的抗撞击能力,确保电池在受到外力冲击后不会发生泄漏、起火或爆炸等安全事故。
这一条款的引入表明,电动汽车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主动安全,从被动保护向主动防护的转变。这一举措将大大提升电动汽车在突发事故中的表现,减少因电池损坏引发的二次事故。
快充循环后的电池安全性评估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快充技术已成为消费者关心的热点之一。快充技术在提升便捷性的也带来了电池承受高温和高负荷的挑战。新标准对此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并确保不起火、不爆炸。这一不仅评估了电池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还确保了电池在高负荷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良好的安全性能。
快充技术的普及意味着电池将面临更为严苛的工作环境,而通过这一严格的安全性,新标准能够有效防止电池在快速充电过程中出现故障,保障车主在日常使用中的安全。
严格的电池绝缘电阻要求
电池的绝缘电阻是决定电池系统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过去的标准对电池系统的绝缘电阻要求较为宽松,而新修订的标准则大大提高了这一要求,涵盖了包括交流电路在内的绝缘电阻。这一改动表明,电池在遭遇外部电气干扰或极端天气条件下,依然需要保持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避免因电流泄漏引发短路或火灾等安全事故。
标准对电池挤压的要求也进行了提升,加入了更多绝缘电阻的判定条件。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加强了电池的电气安全性,也提升了电池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适用范围的进一步明确
为了确保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修订后的标准明确规定,仅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而非驱动类电池不在此范围内。这一界定确保了标准的针对性,避免了对其他类型电池的适用,从而提升了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标准的进一步完善,确保了电池从设计、生产到各个环节的高效执行,推动了电动汽车电池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总结
2026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不仅在热事件报警、撞击、快充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还对电池的绝缘电阻和抗外力能力做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些改动将大大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体验。
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我国电动汽车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随着这些新标准的全面落地,电动汽车行业将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不断向前迈进,为消费者带来更高质量、更安全的出行选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