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这一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生效。新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领域的一次重要升级,旨在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电动汽车在高温、碰撞等极端条件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安全防护能力。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影响车辆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展和消费者对电池安全要求的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已经成为行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点。此次修订的标准,正是应对这一需求,进一步优化了电池的安全防护设计和方法。
新标准在热扩散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以前的标准主要关注电池在过热情况下发生火灾或爆炸前的预警信号,但新的修订要求电池在热扩散中必须确保“不起火、不爆炸”。这意味着电池不仅要在极端高温下表现稳定,还要确保即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电池不会引发火灾或爆炸。特别是在过程中,电池释放的烟雾也不得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新的要求显著提升了电动汽车电池在高温条件下的安全性能,降低了潜在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
除了热扩散的更新,本次修订还新增了底部撞击和快充循环后安全。底部撞击主要电池在底部受到撞击时的防护能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部件,可能会面临来自路面不平、事故等造成的底部冲击。新的标准要求电池在此类冲击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防止电池损坏后引发更为严重的安全事故。
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也被纳入了新的标准中。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已成为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快速充电虽能大大提升车辆使用便捷性,但其对电池的损耗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标准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速充电循环后,仍能承受外部短路且不得发生火灾或爆炸现象。这一措施有效保障了电池在长期频繁快速充电的使用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安全性能。
新标准还对电池系统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电池的绝缘电阻要求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涉及交流电路的电池系统时,电池的绝缘电阻必须达到更高的安全标准,以防止因电流泄漏造成的安全问题。挤压的要求也得到了提升,新的标准要求电池在受到外力压缩时,必须确保不会发生热失控等问题,进一步增强了电池的抗压能力。
这次发布的新标准,不仅在技术上更加严格,也在细节上做了深入的优化,提升了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特别是在电池面临高温、撞击、快充等特殊条件下,电池的防护能力得到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电池作为核心组件的安全性将成为消费者和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而这项新标准的发布,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应。
总结来说,GB38031-2025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领域的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应对高温、碰撞、充电等极端情况时,电池的安全性将得到有效保障。这一标准不仅对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安全保障,也推动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朝着更高的安全标准和技术水平发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2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