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内市场做靠山,中国车企谁还能活下去?

62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吉利已与雷诺汽车正式签署了出资协议与合资协议,未来将共同组建一家新合资公司。这家公司中,雷诺将占据73.57%的绝对控股地位,而吉利通过旗下两家子公司分别持有21.9%5.11%的股份,剩下的0.03%则由第三方独立投资者掌握。更为关键的是,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将由董事会根据雷诺的推荐人选来任命,显然,雷诺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对于吉利来说,这是一次以合作名义推进的区域扩张,也是一场在全球汽车市场博弈中的主动试探。

吉利方面坦言,这次合作最大的收获,就是借助雷诺的渠道与影响力,快速进入拉丁美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巴西。这个市场向来被欧美车企牢牢把控,中国车企此前极少能够在此站稳脚跟。吉利希望借由这次合作,不仅拓宽销售边界,还能增强在新兴市场的品牌话语权。问题在于,雷诺在巴西的地盘本身就不稳,近年来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再加上消费者对于合资车型的接受度并不高,吉利的加入是否真的能改变战局,尚未可知。

 

吉利的海外扩张并非首次,此前在东南亚、中东等区域已有布局,但成效也并未如预期那般理想。数据显示,2023年吉利全年出口量为27.4万辆,虽然表面看还算不错,但真正构成主力市场的仍是一些竞争不算激烈的地区。这次杀入巴西,某种程度上是一次高风险挑战,因为这不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而是个充满狼群的红海市场。合资的形式无疑能减轻一定风险,但也意味着控制权的大幅让渡,尤其是在雷诺拥有控股权和高层任命权的前提下,吉利的角色更像是合伙中的小股东

更让人深思的是,在国产车企纷纷寻求出海出路的当下,真正能靠自己在国际市场存活下来的,几乎只剩奇瑞一家。奇瑞一直以稳扎稳打、耐住寂寞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布局,选择那些不那么显眼、却能持续积累口碑的市场,比如非洲、南美洲的小国以及部分东欧地区。他们通过建立本地化生产体系与售后服务网络,慢慢扎根、逐步扩大影响。反观其他车企,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一味依赖合资、合作,却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自主体系,稍有风吹草动便难以为继。

从股权结构来看,这次吉利与雷诺的合作并不算是对等的强强联手。雷诺掌握了话语权,也主导了经营权,吉利更多是提供技术支持与生产资源。雷诺借助吉利近年来在电动化与混动技术上的进步,试图填补自己在南美市场电动化转型中的短板,而吉利则寄望于通过雷诺现有的网络快速建立销售通道。这种合作,看似互利,但实际上谁依赖谁、谁主导谁,是一目了然的。

 

很多人还记得,吉利在并购沃尔沃之后尝到了甜头,随后又控股路特斯、魅族等品牌,表面上看是中国车企的全球化进程,但实际则是不断借助外力推动自身品牌国际化。这种方式短期内确实奏效,也能在销量和品牌声量上带来提升,但长期来看却容易陷入技术依赖、市场控制权被动的问题。如果合作中的外方一旦出现战略收缩,吉利很可能会被动挨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把视野拉远一点看,中国汽车如果没有了国内市场这块庞大的自留地,恐怕很难在国际市场独立生存。就像今天的奇瑞尚能在非洲混得下去,是因为它在技术和服务体系上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本地化和稳定性。而如果真的让所有中国车企都离开国内市场重新洗牌,恐怕撑得下来的不会超过两家。市场是现实的,全球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靠一次合作就想撬动整个南美市场,这种想法过于理想主义。

 

不仅如此,南美市场对汽车的需求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消费者偏好、油耗要求、车辆保养体系、道路条件等都与中国截然不同。没有本地化适配能力的车型即便进入市场也很难获得认可。而吉利目前在巴西几乎没有任何基础,服务网络更是几近空白,即便雷诺帮其铺好部分渠道,也无法替代实际落地运营的复杂度。可以说,若想在巴西扎根,吉利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建立自己的生态,而不能一味依赖合作方。

这次合作也让人重新思考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模式。目前主流方式不外乎三种:一是奇瑞式的自建体系、稳步推进;二是吉利式的收购整合、借船出海;三是某些品牌的轻资产合作、借品牌走量。但不管哪种方式,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如何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全球品牌。一个品牌能否走向世界,不是靠一次两次合作就能解决的,它背后需要的是文化输出、技术领先、服务体系的全面支持。而这三方面,正是目前大多数国产车企所欠缺的。

 

所以,如果站在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吉利的这次合作,其实更像是一场战略投石问路。巴西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充满不确定性,吉利选择以跟随姿态切入,既显示出其进取的意图,也暴露了当前所处的尴尬地位——自己没有足够底气单独出征,只能借雷诺一臂之力。未来这场合作究竟是双赢共荣,还是鸡飞蛋打,恐怕谁都无法提前下。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剧变的时代,中国品牌如果不再依赖国内市场的政策扶持与消费者信任,要在全球舞台立足,就必须从根本上完成品牌自我重建。否则,即使签下再多合作协议、铺下再多销售渠道,终归还是在别人的地盘打工。吉利也好,其他车企也罢,能否真正走向国际化,最终还得看有没有像奇瑞那样,把扎根海外、自建体系的理念落到实处,而不是单靠合作或者并购来解决问题。眼下看来,除了奇瑞,真正能在没有国内市场支撑下独立生存的中国车企,真的寥寥无几。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63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