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第一次摸方向盘,是在他将满七十岁那年。他没有告诉儿女,也没告诉老伴儿,就那么偷偷摸摸地去报了驾校。每天清晨,小区的石凳上总能看到他蹲着背交规,脚边是厚重的驾考教材,眼神却比不少年轻人还要专注。教练起初劝他回家安享晚年,说这把年纪学车不现实。但他偏不认输,科目二练到离合片磨坏三次,坡道起步练得跟打仗似的。考过那天,他把驾照摊在老伴儿面前:“吴老师,咱今天去秦岭兜个风吧?”老太太愣了几秒,笑着扶眼镜,眼里闪着泪光。那张她一直没舍得扔的照片上,车窗打开,风吹乱她头发,后座放着还没织完的毛衣,旅程就从这一刻开始。
从此,他成了家属院里最不着家的老人。22年,他的车开了40万公里,够绕地球十圈。而每一公里,几乎都留有老伴儿的身影。他们在漠河北端看极光,老爷子给老伴儿披上羽绒服,说:“这些年测绘没看成的星星,今天咱补回来。”2015年进藏时最惊险,拉萨那边的高原反应说来就来,老太太突然喘不上气,他连夜打双闪开了六小时盘山公路,把她送进医院,自己也倒在急诊室输液。她握着他满是老茧的手,轻轻说:“跟你走这么久,这辈子不亏。”还有一次,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迷路,导航失灵,信号全断,他一度心慌。老伴儿举着地质锤,指着星空:“你看北斗七星,那是北边。”他们靠年轻时学的星象知识,从沙海中摸了出来。行车记录仪拍下那段画面,传到网上后,网友感叹:“这才是活生生的爱情电影。”
车后备箱始终备着一块2015年买的巧克力,说是防低血糖,其实是她最喜欢的味道。每次到服务区,他都绕车跑两圈,说是“活动活动”,其实他怕腿脚一松懈,旅程就断了。他的视频火过几次,有一次是在服务区教别人怎么用矿泉水瓶做应急尿袋,他边说边演示:“出门在外,实用第一。”手套箱里压着的那张手绘地图,点得密密麻麻,都是他们走过的地方。地图像一封信,红点是句号,而整封信,都是写给老伴儿的情书。
王教授不是鲁莽地上路,他的车早就是个移动的“生命站”。后备箱里除颤仪、血氧仪、速效药一应俱全。每跑两百公里,他就到服务区量血压,车里油门踏板接了延长杆,仪表盘能实时显示心率,儿子帮他装的装置每天都会把握力数据传到手机。甚至儿子还专门去考了个急救证,只为万一有突发状况能第一时间处理。有人说他年纪这么大还跑长途是“瞎折腾”,他把保险单甩到桌上一拍:“我这车技,不比年轻人差。”去年本打算去川西,老伴儿脚踝肿了,他当即取消行程,掉头往回开。他说“三不原则”是每次出发前的必念经:不夜闯、不硬扛、不隐瞒不适。出发前两人要像做科研那会一样列计划,连备用轮胎气压都记得一清二楚。
他们的故事,不知不觉间鼓舞了无数人。西安交大家属院的展览墙上,挂着他们1955年结婚照和2023年雪山前的合影。前一张是他俩穿着蓝布褂子站在影楼布景前,后一张是他们戴着冲锋帽笑着站在雪山下,皱纹纵横却神采飞扬。陕西老年病研究所做过研究:长期自驾的老人,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比同龄人低七成。有人说这是因为“开车时脑子得随时转着,等于年轻了三十岁。”十年前,全国60岁以上的自驾老人只有67万,如今已超800万。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他:“王教授,我也想试试开车,您说行不行?”他总回一句:“我70岁才第一次摸方向盘呢,怕啥!”
而现在,他又开始研究地图了。这次目的地是海南。老伴儿年轻时曾在那边插队,一直念叨着椰子树、沙滩和咸咸的海风。他不动声色地标记路线,看气候、查油站,还写下详细的行程表。他说:“等哪天真开不动了,就把车改房车,停在海边看日出。”驾驶座上方挂着那个平安符,是他们第一次自驾秦岭时,老伴儿塞进去的,如今已磨得发亮,却依旧挂在那儿。
看着他们的旅程,总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开车,更像是一个个日常承诺的兑现。他们的皱纹像地图上的等高线,车轮印像岁月的邮戳。每一次上路,都是用方向盘在山河上写下的诗,每一个里程数跳动,都是他们并肩前行的心跳声。他们用旅程,拉近了时间与生命的距离;用坚持,把爱一点点写成风景。
如今,他91岁了,老伴儿依旧坐在副驾,帽檐压低、眼神温柔。他还在开车,还在出发,还在地图上打下一个又一个红点。而这辆车,依旧装着巧克力、急救箱、平安符,还有那个最重要的东西——他们一起活下去的勇气。年龄不是桎梏,热爱与陪伴才是这段路上最好的油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