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随着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行业在政策层面迎来了一次变革。新标准在整车质量、安全配置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调整,意图解决旧版标准中的种种不足。但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新规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优化,消费者的接受度并未明显提高,反而有更多的吐槽声。为什么新版国标电动自行车还是无法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经过业内人士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虽然新版国标取消了过去让人诟病的脚踏设计,但这一改变似乎没有缓解消费者的核心痛点。过去,电动自行车配备脚踏一直是用户吐槽的重点。虽然在骑行过程中,脚踏并不发挥实际作用,反而因增加车身重量,成为了不少骑行者的困扰。更有甚者,在转弯时容易碰到腿部,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取消强制安装脚踏的要求可以说是解了消费者的一大“心病”。脚踏的取消并未能解决更为根本的问题——速度、动力与续航。这些问题才是电动自行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领域,而在这些方面,新国标的表现却依旧不尽人意。
后视镜和转向灯的引入本应提升骑行安全,然而这一修改并未能显著改善用户的骑行体验。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的痛点之一,尤其是在城市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后视镜和转向灯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感。尽管新版标准鼓励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试图缓解骑行中的安全隐患,但这一改变并未得到强制执行,因此许多消费者依旧认为这些措施并不充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骑行安全,尤其是在变道、转弯等情况下,骑行者的安全依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消费者最大的吐槽点依然是时速限制。新版国标将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限制在25公里/小时,这一规定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显得过于保守。在实际出行中,25公里/小时的“龟速”往往连普通的自行车都难以超越,尤其是对于外卖骑手等职业用户来说,时速限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更有不少消费者表示,若时速能够提升至40公里/小时,既能保证骑行安全,又能大大提升骑行效率,满足日常通勤和职业需求。但这一呼声并未得到官方的积极响应,且新标准刚刚实施,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这一规定仍不会有所改变。
除了时速限制外,电动自行车的动力问题同样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的电机功率不得超过400W,并增加了超速停止供电的设计,尽管这一举措提升了安全性,但却导致了电动自行车在复杂路况下的动力不足。尤其在山地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消费者反映车辆爬坡困难,无法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在平坦的城市道路上,即使载重轻的情况下,电动自行车的动力表现也往往无法满足骑行者的预期。尤其是对于外卖员等急需提高配送效率的职业用户来说,这一动力不足的情况尤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续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尽管新版国标对铅酸电池车型的重量做出了一些调整,将整车重量提高至63公斤,但对于电池的性能提升却并不显著。电池的续航依然无法满足日常出行需求,特别是在长时间骑行后,电量消耗过快,续航能力大大减弱。这一问题在电动轻摩车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对于国标车来说,电池性能的提升显得过于有限,导致许多消费者在续航问题上依然感到失望,纷纷选择购买价格稍高的电动轻摩车以满足更长的续航需求。
虽然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在解决旧版标准中的某些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如取消脚踏、增加后视镜和转向灯等,但在核心问题上,如时速、动力和续航等方面,依然未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消费者的痛点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新版国标电动自行车仍然难以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同。仅凭一些改动,如取消脚踏和增强安全配置,并不足以改变消费者对国标车的看法。要真正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市场接受度,行业和政策方还需要在提升核心性能和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上做出更多努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