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下午,重庆迎来了汽车行业的一次重要思想汇聚——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平行分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持续向上——汽车品牌的长期主义”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百余位代表,共同探讨中国汽车品牌发展的核心路径。在出口量全球领先的背景下,品牌溢价能力仍显薄弱的问题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如何摆脱规模驱动的路径依赖,构建品牌驱动的竞争优势,是当下汽车产业亟需破解的发展瓶颈。与会嘉宾围绕技术创新、信用构建、实证验证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中国汽车迈向全球品牌高地勾勒出清晰路径。
论坛伊始,众多专家指出,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品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出口数量登顶全球之后,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品牌溢价能力不强、全球定价权缺失的现实问题。正如多位与会代表所强调的,当前竞争格局已不再局限于产能和成本的比拼,更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理念持续传递价值。中国汽车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的跃升,必须以长期主义视角打破短期市场回报的诱惑,在坚持品质和信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品牌建设。
在品牌塑造的理念维度上,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农涛提出了前瞻性观点。他指出,汽车的定义正在悄然改变,从过去的交通工具演化为多维度的信息交互空间和社交场域。车辆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出行需求,也正逐渐成为学习、沟通与生活的重要载体。这种变革促使车企必须重新审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注重构建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基础的品牌生态。他还分享了学习强国平台在座舱生态共建、舆情引导与品牌传播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显示出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的巨大潜力。
对于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问题,中经社新华信用事业部总经理李伟则从“品牌信用”角度做出系统阐述。他强调,构建品牌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信任的积累过程。企业需要将冰冷的技术参数转化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资产,以透明的运营体系、可复现的实证技术和持续兑现的服务承诺,打造稳固的信用基座。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验证体系的严谨性和用户承诺的可执行性共同构成了品牌价值的核心。而最终,品牌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将企业价值观融入产品和服务中,以此推动消费者信赖的升级,并拓展品牌的全球话语权。
论坛现场还迎来了典型案例的分享。鹏飞集团东风特汽董事长侯书义以“氢能闭环”为主题,介绍了其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构建的全流程技术路径。通过焦炉煤气高精度提纯与绿电电解制氢的双路线保障体系,自主研发电堆驱动的重型卡车已经实现29万公里无故障运行,自建日加氢量8吨的加氢站也已稳定运营。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企业在氢能技术领域的深度耕耘,更是将“技术可验证、使用可信赖”的理念贯彻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彰显出长期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技术韧性与战略耐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论坛还同步发布了“2025中国汽研极热夏测”结果,成为技术实证的重要标杆。依据《极热环境新能源乘用车规程》,团队在吐鲁番极端高温环境下,对参测车型进行了包含防晒阻热、高温甲醛控制、热管理系统效能等在内的九项极限挑战。数据显示,多款自主品牌车型在70℃暴晒4小时后,车内VOC指标依旧保持远优于国标五倍的控制水平,验证了中国汽车在车内空气质量、材料环保及热控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马吉军在解读数据时指出,极端气候正成为检验新能源技术可靠性的天然实验室。面对高温环境对动力电池热稳定性、材料老化耐受性的双重考验,企业唯有不断深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这种由极限环境倒逼出的技术进步,正逐渐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产业跃升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辉则从传播逻辑的角度强调,技术表达需要回归第一性原理。他认为,当今汽车企业在讲述技术时,不能仅靠炫技或堆叠术语,而应以用户为中心,深入浅出地传递产品价值,让消费者在理解中产生信任。品牌传播的真正意义,在于将复杂的技术语言转化为简单、可信且具有情感联结的。唯有如此,品牌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中保持稳定的情绪认同和忠诚度。
纵观本次论坛的整体,可以发现,中国汽车品牌的未来发展路径正在逐步清晰。从技术验证的实证基础,到信用体系的搭建,再到极限环境下的性能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呼应了长期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拉长时间轴的耐力赛。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度思考与务实行动并行的战略布局中,中国汽车品牌才可能逐步实现由量到质的跃升,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与认同。
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思想的碰撞与路径的探讨,更通过实证数据和企业实践为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定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品牌不再是一个外在的标签,而将成为企业技术实力、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的综合体现。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中国汽车唯有坚持长期主义,锚定质量导向,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品牌生态,方能走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8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