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特惠背后的网约车困境与规范之路

盛夏时节,小李拿起手机准备叫车。输入目的地后,系统显示距离14.6公里,自动勾选了快车、特惠快车和惊喜特价等多个车型选项。细看价格,特惠快车的一口价比普通快车便宜了11.3元,而惊喜特价又比特惠快车便宜了2.3元。这样明显的价格差距让小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惊喜特价,但随之而来的疑问也让他困惑:这么大的优惠,差价究竟是谁在承担?

近期,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多个城市针对网约车平台因低价竞争而引发的问题展开约谈,一口价政策成为监管重点。网约车平台通过大幅优惠吸引乘客,争夺市场份额,而司机则面临着收入减少、工作时间拉长的双重压力。这样的局面,让司机们陷入多劳难多得的矛盾境地,难以找到平衡。

为了提升订单量,平台广泛推行特惠订单一口价模式。这一价格机制以预估的行程里程和时间为基础,结合实时计价规则和供需状况,调整价格以吸引用户。这意味着司机接到的订单中,特惠订单占比激增,普通订单反而难以抢到。济南一位司机表示,他当天跑了10单,7单是特惠订单;另一司机透露,早晚高峰时段几乎全部是特惠订单,只有平峰时段才有普通单。司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订单中,接受低价的特惠单,维持基本的收入。

 

这让司机们感到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匹配。重庆一位司机王先生坦言,不接特惠单,工作任务难以完成,但接了特惠单,收入又大打折扣。以一单20分钟左右的短途订单为例,扣除平台抽成后,司机实际到手不过6元。这样的收入让人心生疲惫,而这笔差价最终都是司机在承担。济南的司机董先生也表示,特惠订单让他少赚约30%,要想保证收入,只能接更多单数。即便不情愿,拒接特惠订单还会被扣分,长时间等待普通订单则更加耗时耗力。司机们陷入了多劳难多得的无奈循环。

根本原因在于网约车行业的运力过剩。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6月底,全国拥有389家获得许可的网约车平台,订单总量虽保持增长,但单车订单和司机收入却出现下降。多个城市如杭州、太原、惠州均发布运力饱和预警,反映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大量司机和车辆涌入市场,导致单车平均订单减少、空驶率上升,收入降低。为了抢占市场,平台不得不打价格战,这一现象进一步恶化了司机的收入状况和服务体验。

面对低价无序竞争,监管部门开始介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合规指南,推动收费透明合理。四川省针对司机诉求,重点治理抽成比例过高和派单不公。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地多次约谈平台,明确禁止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等方式强制司机低价接单,要求平台在调整价格前提前公示。部分城市还探索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机制,努力引导行业回归理性定价。

当前,网约车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长期的价格战不可持续。低价策略虽短期内吸引了用户,但严重压缩司机收入,影响服务质量。如何在保障乘客利益的保护司机合理收益,实现平台、司机与用户的利益平衡,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推动行业自律和合理定价,网约车市场才能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84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