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内汽车行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合资品牌所面临的挑战已不容忽视。近日,一场东风本田内部会议引发广泛关注,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在会上直言:“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退无可退了……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到,东风本田已经站在悬崖边缘。”这番话虽然犀利,却揭示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市场剧烈动荡,东风本田正走向关键的十字路口。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的强势崛起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全面上攻,传统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被大幅压缩。东风本田作为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重要合资品牌,同样未能幸免。根据东风集团股份公布的2025年1至6月产销快报数据,东风本田的月度销量依次为19971辆、17616辆、38137辆、22036辆、24185辆、27045辆。虽在3月出现短暂回升,但整体依然低迷。同比数据显示,六个月的跌幅分别为69.3%、36.23%、12.29%、33.8%、26.7%、23.6%。这种连续六个月的下滑走势,凸显了东风本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事实上,销量下滑早已不是今年才显现的问题。从2021年至2024年,东风本田连续四年销量同比下跌。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为42.82万辆,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9.2%。过去曾以CR-V、思域等车型畅销市场的东风本田,如今在面对产品结构老化、电动化进程缓慢等问题时,难以再维持原有的市场号召力。这种疲态不仅反映在销量数字上,更体现在企业整体的战略应对与组织效率之中。
在此次内部会议上,潘建新所提到的“干部作风就是决定生死的最后一张牌”,实际上直指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弊病。他进一步强调,“高产出者高报酬、低产出者低收入、无产出者退出”,释放出一种明确的信号:东风本田已不再容忍惯性与保守,需要通过强硬手段倒逼组织高效运转。这表明公司高层正在试图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与利益格局,推动更加市场化和结果导向的改革机制。
产品战略方面,东风本田也在寻求破局。早在2023年,公司就发布了“创未来2030”战略,提出到2030年前将累计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车型,目标是逐步摆脱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构建全新的新能源产品矩阵。这一战略的出台,既是对市场趋势的回应,也是对公司发展方向的自我重构。真正的挑战在于,这样的转型是否来得及、能否落地,以及最终是否能够在新能源红海中找到一席之地。
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以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迅速完成了从产品技术到用户认知的全面布局。而东风本田即便推出新能源产品,依然需要面对产品力不够、智能化不足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智能驾驶、车载交互等领域,合资品牌普遍起步较晚。若不能在短时间内补齐这些短板,所谓的“2030”战略可能仍将停留在愿景层面。
与此整个合资品牌阵营在中国市场的声量也在不断下降。曾几何时,合资品牌凭借外资背景、技术积淀和品牌影响,牢牢占据主流消费市场。但如今,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注重品牌转向看重产品体验,特别是在智能科技与个性化设计方面,年轻用户更倾向选择灵活敏捷的自主品牌。在此背景下,东风本田亟需重塑其品牌形象和市场沟通方式,而不再仅仅依赖过往的“日系品质”标签。
东风本田的转型也伴随着内部动力系统的调整。潘建新的话语背后,传达出高层希望通过内部变革推动企业整体转型的急切心态。这种变革不仅是对组织机制的重塑,更是对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一次深层次洗牌。从某种意义上说,东风本田已经意识到,仅靠推出几款新能源车型不足以逆转当前局势,必须同时构建一整套适应新市场环境的生态体系。
从营销层面来看,东风本田还需重视与用户之间的深度连接。在当前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用户互动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品牌的情感共鸣能力越来越关键。相比一些新势力车企动辄打造用户社群、推动二次传播的打法,东风本田在品牌运营与数字传播方面明显滞后。如果不能迅速适应新的传播生态,它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将日益式微。
归根结底,当前的东风本田所面临的不是一场简单的产品更新,而是一场深层次的自我革命。从潘建新将局势定义为“生死局”的表态来看,这场革命已经势在必行。未来的发展能否走出当前低谷,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新能源转型的速度与质量,二是组织管理机制能否真正实现去行政化、市场化,三是品牌能否与消费者建立起新型的价值连接。
可以说,东风本田已经没有退路。过去依赖惯性增长的路径已不再适用,面对新能源浪潮的冲击,如果无法迅速调整方向和节奏,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将进一步下滑。而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兴衰,更将成为整个合资品牌转型路径的缩影。站在悬崖边缘的东风本田,唯有迎难而上、深刻革新,才能在这场不见硝烟的竞争中赢得下一轮的生存资格。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