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极星汽车却面临销量断崖式下跌的尴尬局面。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华销量仅有69辆,甚至出现了某些月份销量为零的现象。这一数字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显得极为微弱,进一步暴露出其在中国市场的窘境。纵观过去几年,极星汽车销量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2021年的2048辆跌至2023年的1100辆,四年累计销量不过6700余辆,与热门品牌月度销量相差甚远。与此极星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却保持较为强劲的销售表现,说明其全球战略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化。
销量的低迷与极星汽车产品、品牌、渠道等多方面短板密切相关。极星定位为豪华高性能电动车制造商,产品涵盖极星2、极星3、极星4等多款车型,价格区间跨越30万元至145万元。这种宽泛的价格带和不够清晰的产品定位,使得消费者难以形成明确认知。业内人士认为,极星缺乏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体系,品牌影响力未能有效建立,营销策略也未能做到本土化调整。曾任中国区总经理的冯旦直言,极星在中国缺乏品牌积累,未能充分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品牌建设和销量提升因此受限。
销售与服务网络方面,极星汽车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尽管曾计划扩展至全国百家门店,实际运营的门店数量远未达到预期,目前在中国仅存上海一家直营店。缺乏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点,极大限制了极星汽车的市场渗透能力和用户体验。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指出,极星没有精准预判中国纯电动车市场的快速演变,未能有效应对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的挑战,难以适应中国市场高节奏变化,导致其竞争力逐渐减弱。
在诸多挑战叠加之下,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引发了广泛关注。极星与星纪魅族合资成立极星科技,试图通过智能终端融合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一战略布局显示出极星试图借助本土合作突破瓶颈。极星科技董事长沈子瑜强调,只有深度本土化、融合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和用户体验,外资品牌才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沈子瑜的观点凸显了软件赋能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提示极星未来需要在智能化方向做足文章。
不过,极星中国区频繁的人事变动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八年间七次更换掌门人,不稳定的管理层给品牌战略的连贯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虽然2024年陈思英出任极星科技首席运营官,具备丰富本土汽车品牌经验,但短期内难以撼动市场格局和提升消费者信心。管理层的动荡反映出企业内部对市场策略和运营模式的调整尚未达成共识。
面对市场传闻极星或将退出中国的消息,极星中国官方予以否认。然而业内普遍认为,极星品牌极有可能以新的姿态或品牌形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毕竟,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车市场,极星此前在本土的投入与布局不容轻易放弃。关键在于,极星能否借助合资企业优势,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推进本土化战略,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低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产品定位不明、品牌影响力有限、销售渠道受限,再加上管理层频繁变动,使其难以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极星必须深化本土化,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需求,强化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才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新生。极星的中国市场之路,是一场关于品牌适应与转型的持久战,也是其能否在全球新能源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考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