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一则关于哪吒汽车高层出走的消息迅速席卷舆论场,将这家早已风雨飘摇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再次推入公众视野。从曾经的“造车新势力明星”,到如今深陷泥潭、四面楚歌,哪吒汽车的剧变不仅让市场震惊,更引发人们对整个新势力赛道命运的深度反思。崩塌的过程并非瞬间到来,而是早有端倪,资本布局的先手、财务的巨洞、渠道的全面溃败与行业洗牌下的自救困境,共同组成了一幅残酷而真实的衰败图景。
哪吒汽车的问题首先从内部开始发酵。随着企查查等公开资料披露,张勇早在卸任之前便已悄然启动了个人去海外的签证规划,名下23家企业中,涉及江西地域的公司接连出现股权冻结、账户资金清空的异常现象。更有甚者,这些公司之中不少已经名存实亡,人员撤离,办公地点关闭,成为典型的“空壳公司”。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耐人寻味的——张勇及其背后的资本正在有计划地抽离,并转移关键资产。相比传统企业的逐步衰落,哪吒汽车的困境显得更像是一次高度设计的资本撤退行动。这些操作虽不罕见,但在如此短时间内密集上演,仍让外界瞠目结舌,也让公众开始质疑这个企业背后到底是造车,还是做局。
更深层次的问题源自哪吒汽车自身积蓄已久的财务危机。三年累计亏损高达180亿元,在资本寒冬尚未完全过去的背景下,这样的亏空已几乎等于自掘坟墓。2024年整年,哪吒的销量同比暴跌40%,而2025年1月更是跌到谷底,全国仅售出110辆新车,平均每天不足4辆的销量直接昭示其市场的全面萎缩。更致命的是,其位于不同区域的三大生产基地也陆续陷入停工状态,产能全面停摆。与此与之合作的供应商合众新能源亦因欠款问题提起法律执行,未结款项达1.6亿元。哪吒汽车身上的80条股权冻结记录如同一把把锁,束缚住了企业最后一丝流动空间。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其拖欠3000多名员工近4亿元补偿金的事实。那些曾在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员工,如今却要在风雪中讨薪求生,他们背后是一个个正在为生活挣扎的家庭,这种局面无疑将企业推向道德和舆论的双重边缘。
与员工讨薪并行的,是经销商群体的集体维权行动。不久前,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经销商代表齐聚浙江桐乡工厂,堵门维权,要求哪吒方面给出交车与款项的合理解释。经销商方面普遍反映,他们此前在厂家要求下支付了全额车款,却迟迟等不到车辆交付,反而面临客户投诉与银行贷款压力的双重夹击。更令人愤怒的是,部分经销商表示公司以各种名义推迟交车,甚至还指责渠道管理不善,这种“反向割韭菜”的操作直接打碎了渠道方对品牌的信任。售后服务体系也早已名存实亡,消费者维权案例层出不穷。一位购车者表示,其购置的哪吒U在出现电池故障后,找不到任何售后负责人员,无奈之下只能自掏腰包前往第三方修理。这种体系的全面瘫痪,不仅将企业推至舆论风口,也预示着其市场生命力的终结。
面对如此深重的危机,哪吒汽车现任CEO方运舟试图挽救企业命运,但在业内看来,其提出的“自救方案”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姿态,而非实质性的转机。他宣布获得来自泰国方面的十亿泰铢贷款,折合人民币不过2亿元,这笔资金相较180亿元的亏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这笔海外贷款的落地与使用尚无明确路径和执行细节,投资人和媒体普遍怀疑其是否真正能够转化为企业恢复生产的动力。而与此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残酷洗牌已经开始。2024年一年内已有7家新势力宣布破产或退场,资本开始从“讲故事、造概念”的PPT造车模式,迅速向技术落地、产能兑现的硬核企业倾斜。在这样的背景下,哪吒汽车依赖过去那一套“融资—宣传—扩张”的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反而可能在淘汰潮中更快沉没。
回望哪吒汽车的崛起与陨落,其实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却足以折射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浮与沉。在行业快速发展之初,资本疯狂追逐新势力品牌,哪吒也凭借价格策略和营销话术一度脱颖而出。然而它忽视了核心技术的积累与供应链管理的根本性问题,过于依赖外部输血而非自我造血,这也注定了其在风向转变时无力自保。从高层提前抽身,到财务黑洞吞噬企业现金流,再到员工讨薪、经销商维权、售后瘫痪,一切迹象表明,哪吒汽车正走在一条几无回头的败局之路上。它的崩塌或许不是终点,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结构性调整中的一个前奏。在这一波洗牌浪潮中,谁能稳住技术和管理的基本盘,谁才能活到下一轮资本春天。哪吒的结局,留给所有造车新势力的,不只是警钟,更是一面镜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2989.html